戰投引進與混改簽約儀式現場
6月28日上午,武漢動力電池再生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動力再生”) 戰投引進與混改簽約儀式在武漢市新洲區格林美城市礦山低碳產業園隆重舉行,新洲區國有投資平臺、中證投資、和正資本、德載厚資本和惠友資本等十余家戰略投資者,及國電投、東風嵐圖、武漢蔚能、廣汽商貿、楚能新能源等合作伙伴,共計100余人出席了簽約儀式。
動力再生戰投引進與混改成功簽約
本次戰投引進的主要資本包括團隊持股平臺、政府投資平臺和社會資本投資平臺等10余家投資主體,共計獲得數億元融資。格林美董事長許開華教授表示,引進戰投不但將進一步激勵核心團隊,而且將獲得政府和社會資本的進一步青睞,為公司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能,這也充分說明動力再生業務符合廣大投資者對動力電池循環產業發展的期望。許開華教授稱,戰投引進必定有助于公司把握動力電池回收產業價值風口,迅速將技術優勢、回收體系優勢、產業優勢轉化為規模優勢、地位優勢與效益優勢。
動力電池回收一直是全球新能源行業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全球新能源行業發展的下一個風口。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兩旺,2021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為352.1萬輛,同比增長60%,呈現超預期的爆發式增長,市場滲透率達12.9%。2021年全年新能源電池裝機量為154.5GWh,同比增長142.8%,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不可扭轉的必然趨勢。
然而,我國動力電池關鍵原材料鈷、鎳、鋰資源十分匱乏,嚴重依賴進口。據預測,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鋰、鈷、鎳、錳需求將分別達到2.46萬噸、2.85萬噸、7.10萬噸和4.17萬噸,屆時可回收的鋰、鈷、鎳、錳資源量分別約占相應需求量的58%、62%、70%、42%。
業內普遍認為,動力電池回收可大幅緩解我國新能源電池原材料依賴進口的局面。預計到2025年,我國的電池回收量預計會超過100萬噸,行業規模會超過2000億元,電池回收行業將因此邁入黃金發展期。
動力再生是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擁有武漢、無錫、深圳、天津、荊門五個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基地。2015年起,動力再生開創性提出新能源全生命周期價值鏈的構想,構建“電池回收-原料再造-材料再造-電池包再造-再使用-梯級利用”的綠色供應價值鏈與鎳鈷產品全球綠色供應鏈,迄今已與550家國內外知名新能源汽車、電池生產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預計至2026年,該公司動力電池回收總量將超過30萬噸,可回收鈷鎳等稀缺資源3萬至5萬噸,梯級利用產品大規模應用,綜合利用產值約100億元,實現電池材料的全生命周期價值效益。
2013年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格林美時指出,把垃圾資源化,化腐朽為神奇,既是科學,也是藝術,你們要再接再厲。許開華教授表示,在武漢布局動力電池回收產業基地,是格林美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的實際行動。6年前,在全球新能源還處于萌芽狀態時,格林美就提出構建新能源全生命周期價值鏈,解決動力電池生命周期退坡的價值回收與動力再生報廢后的資源化回收問題,為新能源時代服務,推動全球新能源發展從綠色到綠色。
6年來,公司先后投資近10億元,敢于挑戰全球新能源行業的關鍵技術問題,敢于啃硬骨頭,先后攻克了動力電池再生的無損拆解技術、數字化分選分容技術、梯級利用再制造技術與梯級利用產品的市場化問題。截至目前,動力再生已經在武漢建成世界領先動力電池再生利用釋放產線,旗下已有3家公司先后入選工信部《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企業名單,居全國第一,確立了全球行業先發優勢和技術領先地位。
據介紹,多年來動力再生聚焦自主創新,建立了廢電池回收利用的核心技術體系與標準體系,在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關鍵技術環節申請核心專利逾330件,參與制定國家/行業標準70余項,“城市廢舊電池回收利用創新模式”項目成功斬獲2020年度“保爾森可持續發展獎——綠色創新類別”大獎;聯合清華大學完成的“退役動力鋰電池閉路循環利用關鍵技術項目”榮獲2021年度湖北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2021年4月, “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價值鏈閉環”獲得國家工信部“十三五”典型案例推薦,2021年12月 “退役動力電池包柔性智能拆解系統”入選四部委聯合發布的《國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先進適用工藝技術設備目錄(202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