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近日印發。《規劃》以提升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水平為主題,明確了“十四五”時期北京市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的發展思路、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
到2035年北京市城鄉污水基本實現全處理
目前,北京市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十三五”時期末,北京市新建改造再生水廠40座,建設改造污水收集管線超過2000公里,解決超過1000個村莊污水收集處理問題,全市污水處理能力提高到750萬立方米/日,污水處理率達到95%,再生水利用率超過60%,基本實現污泥無害化處置。
這些將在“十四五”期間繼續提升。《規劃》明確了“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和2035年遠景目標,提出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系統協調、安全高效、節能低碳、機制完善的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新格局。
到2025年,全市污水處理能力達到800萬立方米/日,污水處理率達到98%;農村生活污水得到全面有效治理,全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75%;再生水利用率穩步提升,配置體系進一步完善;污泥無害化處置、資源化利用水平進一步提升,全市污泥本地資源化利用率達到20%以上;污水資源化利用政策體系和市場機制基本建立。
到2035年,全市污水處理能力達到900萬立方米/日,城鄉污水基本實現全處理,全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70%以上,全面實現污泥無害化處置,污泥資源化利用水平顯著提升,形成系統、安全、環保、經濟的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格局。
推動將再生水作為工業用水首要來源
按照《規劃》要求,北京市將重點推進生產生活用水再生水替代,逐步實現市政雜用、園林綠化、工業、服務業用水應供盡供、可替盡替。其中,在工業領域,北京市將嚴控工業新水取用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指標,推動將再生水作為工業生產用水的首要來源。
北京市水資源自然稟賦不足,年人均水資源量僅150立方米左右,遠低于國際公認的300立方米的極度缺水標準,水資源嚴重短缺是北京市的基本水情。“向污水要資源”,成為北京市新時期改善首都水生態環境、保障首都水資源安全、支撐城市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和必然選擇。
2013年以來,北京市所有新建再生水廠和升級改造污水處理廠主要出水指標一次性達到地表水Ⅳ類標準,再生水應用領域不斷拓展,利用水平大幅提升,由綠化、洗車、沖廁等逐步推廣到工業、河湖環境及道路澆灑等方面。2021年,全市再生水利用量達12億立方米,占北京年度水資源配置總量近三成。
據介紹,2021年,北京市工業再生水利用量為6754萬立方米,八大熱電中心和熱電廠等電力工業全部實現再生水替代,極大緩解了工業用水壓力。
“十四五”時期,北京市將持續擴大再生水利用領域和規模,在工業生產、市政雜用、生態環境領域優先使用再生水,實施重點功能區、重點工業項目再生水輸配工程,保障“三城一區”等重點功能區和燃氣電廠、環衛焚燒廠等重點工業項目再生水供給。
補齊農村污水收集管網建設短板
農村污水處理一直是北京市污水收集處理體系的短板之一。為此,“十四五”時期,北京市將提升農村污水收集能力,按照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原則,合理選取農村污水治理方式,以城鄉接合部村莊、水源地周邊村莊、民俗旅游村莊、人口密集村莊為重點,加快完善農村污水收集管網。“十四五”期間,完成900個以上村莊生活污水收集處理工程建設。
在城鎮方面,北京市也將統籌推進增量污水管網建設,積極開展存量污水管網消除隱患改造,加快完成排水設施錯接混接治理,因地制宜實施雨污分流改造。
此外,提高污水污泥處理處置水平,科學規劃建設再生水廠站,加快推動城鎮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大力推進再生水水源熱泵、沼氣發電、光伏發電等綠色技術應用場景建設,積極推動再生水廠站綠色低碳轉型。
夏莉